太子特意安排老学究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防止曹国舅做妖,不服管教。对此,曹国舅心里当然也明镜似的。若不是万不得已,他才不要去和那种比粪坑里的石头还臭还硬的老学究对抗。
双方都是明白人,大面上过的去,谁也不为难谁,得了。
非是曹国舅舍弃了大外甥(梁帝长子),去攀附二外甥太子,是他身不由己,他身后站着曹家一众人,他受到掣肘,不敢直接对上太子。
别的不说,光是遍及梁国的曹家药铺,太子随便使个阴招,曹家便承受不住。民不与官斗是恒古不变的哲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舅舅对上二外甥没大事,国舅对上太子不惨败都是万幸。
总之,站在曹国舅的立场上,只要他的便宜外甥(太子)不找他的麻烦,他也愿意与外甥和平相处。
太子那边没有曹国舅这边坦然。杞王成为太子的日子短,又是趁长兄不在朝中的契机,内心心虚大于坦然,他对曹国舅就没那么放心了,总是担心曹国舅会替长兄出头为难他,防备之心大于拉拢之心。
启用翰林老学究做主考官,太子看中的就是老学究的臭脾气。老学究事事都爱认死理,为人处事一板一眼,认准的道理绝不通融绝不妥协,朝中没谁不被他的死板作风气翻过。
太子认为曹国舅想在省试中搞的小动作,一旦被老学究发现,定会被老学究压制,且还没处说理。
太子千般算计万般谋划,没料到他爹会给鲍正文出个难题,他没为难住别人,为难住了自己老爹。
鲍正文当着官家的面,直接发难老学究,要把沈梦墨定为第一,理由是“稚子这般年纪便能想问题这么全面,日后必成大器。”
老学究认为“年轻人以后的机会多的是,应该往后排排,多给年纪大的人一些机会,这样才显公平。”
“年龄大的人也是从年纪轻轻慢慢熬过来的,现在还轮到他们了,怎么能让一个稚子排到他们前面?”
“什么都应该讲究个论资排辈,不然这世道还不乱了套。”
鲍正文受到官家暗示,自要全力以赴,不可能顺着老学究的话说,立马提出来了反对意见,举“甘罗十二岁为相”等少年成才的实事来反对老学究的观点。
二人各说各的理,在梁帝面前挣得是面红耳赤。
非是鲍正文强词夺理,实在是到了省试这一关,前十来名的成绩真的是区别不大,谁放到第一谁放到十几名全凭主考官的喜爱,没有什么完全意义上的精确标准。
前面说了,省试考的是应用知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非是显而易见的错误,真是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考官的喜爱就成了这场考试取舍的标准,说出来也是很不公平的哈。诶,没办法,这就是游戏规则。
究其二人,鲍正文说的任谁也挑不出来毛病,老学究说的也句句在理,不分伯仲。
梁帝在一旁看的急了,适时的插一句想要助鲍正文一臂之力:“老黑说的也有道理。沈三非是成绩特差,硬拿来与其他人比。他小小年纪能取得前茅的成绩,与年纪一大把的人比学问,本就是吃了亏的,若是不给他第一,岂不是让世人说省试阅卷以大欺小?”
坏喽,他这句话可是捅了马蜂窝,让正愁找不到反驳理由的老学究抓到了把柄。
省试到了最后评定名次的阶段,糊名已失去了意义,主考官基本上已经都能确认卷子是谁的,谁是谁家的人。不是人品特别差的主考官,不会人为的去为难优秀的人才。十年寒窗苦读不容易,主考官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能够体会到考生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