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能称为“国”,国中也不乏能人异士。谭玘能推算出来的问题,晋国人同样能预料到,甚至比梁朝更聪明的人料想的还周到。
晋国能人没料想到雪灾,但在雪灾形成之后亡羊补牢,做了足够多的补救措施,其中一项就是提前抢劫梁朝。
往年晋人骚扰梁人,多数为青黄不接的时候,且还是不管什么抢了就跑。不跑会被逮住打死啊,他们又不傻。
所以时间久了,晋人和梁人也形成了默契,即梁人为了求平安,会主动提供一些粮食,以“赈灾”的名义让晋人拿走。而晋人也少一些杀戮,尽量在抢劫时不伤梁人的性命。非是他们不愿意伤梁人,而是打仗是双方面的,晋人也会有死伤的,不是说只有梁人被伤被杀。
但是今年雪灾,这种表面的和谐共处恐怕没法维持了,晋人如果不抢到足够多的粮食,他们的牛羊、他们的战马、他们的子孙都有可能饿死。恐怕等不到春天爆发瘟疫,他们就绝种了。
人口没了何谈国家。在生死存亡之际,晋皇帝听从朝中能人的建议,决定破釜沉舟,举全国之力背水一战,打进梁朝的关卡,抢夺梁朝的田地、粮食、掠虏梁人,以求晋人的活路。
挨着晋国南京道西京道的梁国河北东路西路河东路,是一马平川广阔无垠的平原,不仅是梁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梁人的聚集地之一,拥有稠密的人口。可以这样说,梁国这三路地方所拥有的,正是晋人目前所欠缺的。
这样的一块风水宝地,晋人如果能够啃上一口,不说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至少能应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瘟疫和一年的粮食欠收问题。同时也能转嫁春天有可能爆发瘟疫的风险,使晋人尽可能损失最少的人口。
一场战争损失的人口,和雪灾、瘟疫、粮荒损失的人口相比,晋皇帝还是能算出来这笔帐合算不合算的。
不说晋人如何纠集兵力的,来说一段梁国和晋国的历史。
梁建国初期,梁太宗借着其兄梁太祖的余威,曾试图把晋人赶出如今的晋国西京道南京道。
西京道南京道是晋国最后的平坦之地,这两道再往北是真正的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无人烟。晋人的祖先,就来自那里。
晋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趁中原大乱时加入了逐鹿中原的南下大部队,见识了中原的繁华。
晋人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人口交融后,一部分人适应了中原人的生活方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掌握了农耕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农耕文化的认同。
当然,什么都是双方共同的改变。与此同时,中原农耕人口也在此交融过程中逐渐接触,并了解到了晋人的游牧文化,致使南京道西京道形成了农牧兼具的文化特色。
这两道的民风刚强,民即为兵,兵均为勇,勇武善战者,纯中原人的梁太宗水土不服,失败了。
这也就是当年杨家的杨令公杨大郎杨二郎杨三郎战死的那场战争。
梁人失败,双方坐下来谈条件。梁人以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为代价,求的和平。同时还约定,晋边地发生饥荒,梁朝也要派人在边境赈济。
盟约签订后,晋人也的确遵守约定,和梁人和平相处了百年。
眼下,一场大雪打破了百年的平静,晋人为了生存,毅然决然南下抢劫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