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夫人出门原本就没有目的地,闻听武僧是陟岵寺的,再不信佛也知道这是个什么名气的寺院,遂随了儿子的心愿,改道陟岵寺。
陟岵寺和相国寺的名气相当,只是寺院地理位置不如相国寺,又加上许多文人信道,它便失了京城的先机。
可话又说过来,就因为它地理位置在偏僻的深山中,它才能山高皇帝远的占地近万亩。寺周围不止方圆百里的耕地,全归寺院所有。
万亩耕地是什么概念呢?差不多就是一个大镇的地方,再加上耕地包括的山林河流面积,那几乎是一个小县的大小了。
这种规模让深处京都的相国寺都眼馋啊!僧人也是要吃饭的呀,没有土地粮食从哪里来?
更何况寺院的土地是不交赋税的,让地方上的县官都嫉妒。
于是,陟岵寺和历届所在县的父母官都是死对头。因为父母官收不到赋税,没有政绩,能笑脸对待陟岵寺的僧人才怪。
前两年因为蝗灾的事,寺里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偏偏县官以寺里人少粮多为由,没有给陟岵寺发放一粒大米。
陟岵寺主持也曾去京里告状,可没想到那位县官是张家的人。张家是受宠贵妃的嫡系,正为贵妃捞资本主持救灾的事,呵,呵呵,这状哪里还告的赢。
主持不仅是输了官司,还被抓住把柄,说“寺里霸占村民田地,致使多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证据确凿,张县令不等朝廷的处罚下来,就开始分割陟岵寺的土地。
这一割割了陟岵寺两千多亩,让陟岵寺大伤元气。
有句话叫做“病来如山倒”,陟岵寺走了霉运也是如山倒,偏又屋漏逢上连阴雨,寺里的土地陆陆续续又被朝廷以各种理由分割,直到现在的不足五千亩,这还是包括了山林。
国公夫人母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请到了陟岵寺。
陟岵寺的僧人是武僧,沈书印是武将的儿子,血脉里对武术的热爱,让他十分喜爱陟岵寺的环境,和寺里的武僧打成一片,到了寸步不离的地步。
国公夫人是儿子高兴就好,又想让京里的爹娘冷静冷静,便安心的在陟岵寺住了下来。
这一住就住到了丈夫沈节度使班师回朝。
陟岵寺极力留下国公夫人母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为自家寺院拉拢一棵大树,树下才好乘凉。
见母子俩要回京,主持更是下了血本,把一个山头和山下的院落直接送给国公夫人,作为对“沈将军荣归”的祝贺。
国公夫人在南地对这样的贺礼早已习以为常,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双方各取所需嘛,也没有多想直接笑纳。
随后母子俩就回京了,至于山头和院落的管理,自有下人们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