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霸轻笑一声,又道:“以将军看,得天下者,是咱们李家这样的世家门阀好,还是窦建德或是杜伏威更好?”
这一次尧君素却是沉吟良久,然后才坦然答道:“我虽出身平民,却还是觉得得天下者以世家最好。世家根深叶茂,就算良莠不齐,也比平民出身掌握天下更快,也使得天下百姓少受些苦楚。所以不论是唐公还是密公,得天下都有利于天下百姓。”
他虽然坦承世家得天下更快更容易,也能够很快的安定天下大局,却是把李渊与李密摆在相同的位置上。
虽然话是如此不恭,李道玄等人都是坦然受之。李密起兵更早,现在麾下兵马更多,而且多年征战,精兵悍卒不少,帐下大将猛将很多,实力完全不在李渊之下。况且李密也是大贵族出身,家族潜力不在李渊之下,就是子弟中习武能战者颇有不如,有些小小缺憾。
不过李密起兵时,就有桃李子的童谣相助,所以声威更大,更能吸引豪杰投奔。
有此种种,李渊在起兵之初,已经派人到河南送信,称李密为大兄,表示自己起兵反隋只是被迫,为了保护家族,并没有登基为帝或是一统天下的志向,只愿跟在李密身后,将来天下安定保持家族富贵就可以了。
李渊都如此,李道玄等人当然也不会因为尧君素说了一句实话就感觉愤怒。事实上,若不是李家迅速得了关中,门生故旧四处响应,就是与李密相提并论,还是高看了李渊一眼。
李元霸也不理会对方修饰了自己的话,只是又向着尧君素恳切道:“将军既然知道天下事不可为,那么坚守河东除了博一个忠义之名,其余全无意义,将来史书上记载了将军忠义之名,将军却是要几千兄弟与城中十万百姓一起陪葬,他们都是血肉之躯,家有父母妻儿,将军何其太忍心也?一将功城万骨寒,将军提兵打仗死人是难免,不过也是打的有意义的仗,如将军这样的必败之局,无益之局,却仍然坚守不降,上无益于天下,下残害庶民,中尚且对不起信任将军的袍泽,不知道将军这样的做法,后世就当真能以忠义相称?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是为了春秋时的仁义战法,结果怎样,落了个迂腐的骂名罢了!今将军如此行事,以我看来只怕将来不只是迂腐这个评判,还得加一个残暴!”
尧君素闻言大震,原本肃穆的脸庞上也是露出不忍与羞愧之色。
在他身后的几百骑兵,开始都并不注意两边的对话,只是小心警戒李元霸会爆起发难,谁知道这个看起来强悍绝伦的勇将,居然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各人都是忍不住想李元霸话中之意,一想之下,竟是觉得他的话大有道理。
原来李元霸一步一步设套,使得尧君素丧失警惕失去防备,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问了下来,使得尧君素慢慢认同了李元霸的问话,待到得此时,李元霸的话虽然残酷无情,而且极大的动摇了尧君素的军心,可是到得此时,尧君素却并没有办法否认!
天子已死,天下不是李渊得手,就是落在李密身上,关中河东各地已经失守,整个黄河北岸,包括河北与幽州各地,已经没有一支忠于大隋的军事力量。
而宇文化及代表的禁军力量一反,连最后一支忠于隋朝的军事力量也已经失去,这样一来,尧君素的坚守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半点意义,纯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忠义大名,可就是为了搏这样一个名声,居然使无数军人和百姓和他一起陪葬,军人保家卫国也还罢了,城中百姓却何其无辜!
众人想到这里,原本还有不少人想帮着将军斥骂李元霸,却都是面露迷茫之色,有不少人满脸痛苦,显然是想起了家中的亲人。
李元霸的话,在当世其实很少有人这样讲,在这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能单从人性出发直击对方心理要害的话语,却是非李元霸不能。
尧君素沉思良久,脸上神情一变再变,到得后来,竟是双眼尽赤!
其实天下云云,对他的触动到并不很大,可是他的麾下袍泽兄弟最少也跟了他接近十年,要他们在一场莫名其妙和全无益处的战斗中丧命,却委实让他有些心痛。
而再想想城中百姓,原本近十万人,现在已经死了小半,若是再守半年,城中百姓尽成鬼矣,而这样的结果,确实是拜他所赐!让十万人在他的野心里跟着一起陪葬,想想那漫天的怨气,大太阳底下,尧君素竟是打了个寒战!
况且李元霸提起后世评价之事,也是他最大的心病,此番宁死不降就是为了忠义二字,若是真的如宋襄公那样,死后还要被人讥笑谩骂,那可真是太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