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和骗是两个概念。
不说还可以解释为忘了。
骗就不好解释了。
田单带着陈贾和方关在一处案几处坐下,
坐是跪坐。
这坐姿田单花了好几天才适应。
让几个侍女准备一些吃食,就准备听方关介绍。
“陶邑的势力盘根错节,各方势力都有,可谓是龙蛇混杂,其中大概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方关整理下思绪说道。
“第一种就是七国商会势力。”
“众所周知陶邑北临济水,东北有菏水,沟通泗水,七十年前鸿沟开通以后,济、汝、淮、泗之间,陶邑就是这几条水道的中间点。”
“各国商会都在此地交易,他们这么多年来,各国的商会都长久在此设立分支。比如说我齐国,像我田氏这样的商会,在此都设有分支,据我所知国内有点规模的商会在此都有分支,大大小小足足有十多个个。”
“我齐国最多,赵、韩、魏三国数量也不在少数,然后是秦、楚、燕三国,我估摸在陶邑起码有一百多家商会,在天下都是排得上号的十余家大商会,此地都能找到。”
“总体来说这些商会的势力极大,他们背后都有各大战国撑腰,或是封君,或是列侯,或是各国王室都能在背后看到他们的人影子。比如我田氏商会就是齐国王室。”
“各国商会如果算一起,他们就是陶邑最大的商会,如果分开算,那就可以算七个势力。”
“七国商会在一些问题上的意见是一致的,一些规矩也是七国商会一起定制的,在面对宋国本地势力的问题上这可以算一个势力,但是如果关乎七国自己的利益,这又可以算是七股势力。”
“而且这七股势力之间,也有各种问题,或是利益冲突,或是其他矛盾。”
方关喝口水。
田单听着方关的言语,思考着其中关系,虽然方关没有细说,但是田单对陶邑七国商会的大概已经有个印象。
“第二股势力就是本地的官府,官府自不必说,主要就是维护此地的规章制度,收税,同时调节一些商会的矛盾。”
“宋人是商人后裔,他们的官府对商会都极为友好,而且宋国一直实行的都是仁政,官府处理事情也是相当公正,如果没有想搞破坏的心思,宋国官府就是最好的朋友,很多商会有困难都可以找官府处理。”
在方关叙说中,宋国官府简直就是各国官府的楷模。
田单记得在孟子中,多次对宋国实行仁政的夸赞。
万章曾对孟子讲:“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
想不到宋国官府居然可以做到这个程度,这就让田单有些意外了。
“宋国的税是多少?”
田单若有所思地问道。
方关回道:“土地税收十取其一,商税十取其三。”
田单有些诧异,宋国的税收还真不高。
十一的田税在后世王朝都是仁政,想不到战国就实现了。
商税的十取其三,是战国各国通用的税制,倒也正常。
“还有其他势力吗?”
田单继续问。
他对宋国的政治经济都颇为好奇。
史书上儒家,一边骂宋康王是暴君,一边又说宋国实行王道。
自相矛盾,让人难窥真假。
宋国国内到底如何,田单很想弄清楚。
一个陶邑就是宋国的缩影,只要了解陶邑,宋国也差不多能了解大概。
管中窥豹,可知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