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隆庆四年的二月,天气转暖,草色染翠,燕子北飞,人们也除下厚厚的冬装。沈默再也无心关注朝局,因为在蛰伏了一冬之后,复套军的春季攻势展开了。
在去冬至今的几个月里,河套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诺颜达拉带领鄂尔多斯本部内附,并宣布皈依黄教;然后他被俘的三个弟弟也步其后尘,率部众归顺大明,并允许黄教在部落内传教。转眼之间,九个部落中的四个内附,还有一个早就被打残了的,剩下的再也不敢跨黄河一步,都躲在北岸的后套平原避难。
沈默一面命诺颜达拉和拜桑等人与其兄弟部落保持联系,传递大明的招纳之意;同时也没有放松军事手段,一到了适合骑兵行动的二月下旬,早就蓄势待发的李成梁,率领着精锐部队,渡过黄河寻敌决战。
对于自己成为出击的主将,而戚继美却要留守套内,李成梁感到十分满意,他发誓要一战建立自己的功业,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大名!为了这次出击,他精心准备了一冬,对部下健儿进行了严酷的冬训,最后精选出了五千健儿,每一个都是弓马娴熟,兵甲精良的虎狼之士,遇上蒙古骑兵,马术马战上一对一都丝毫不落下风,结阵而战上更是大有优势。何况还都装备有骑战神器三眼铳。就凭这五千铁骑,他连俺答的王庭也敢闯一闯!
这也是李成梁第一次独当一面,得以按照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终于可以尽情挥洒超人的军事才华了。但在茫茫草原上,没有任何后援,数倍于己的蒙古骑兵随时可能杀出,想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多么的困难啊!
其实在最初,李成梁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的是遭遇战、突袭战,勇则勇矣,实在是险到了极点。也许是天赐名将,战争要催生这样的一代名将,便不会让他湮灭在自己的初战里,而是送了他一个大胜利——渡过黄河之后,一路上横冲直撞,竟让他在后套的腹地,撞上了得到明军入寇的消息、匆忙转移的蒙古人大部队……为了掩护数万老弱妇孺撤退,蒙军不得不硬着头皮迎战,结果被李成梁一阵火铳骑射,打乱了阵脚,然后凶狠的挥军杀入,杀了个三进三出,把两倍于己的蒙军冲得落花流水,四散逃去。
此役斩首一千余级,极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也把蒙古人积蓄一冬,好歹攒起来的一点斗志彻底掐灭,打得蒙古人毫无招架之力,直到回土默川过冬的黄台吉和布彦台吉前来救援,才得以缓过劲儿来。
蒙古人集结重兵,发誓要歼灭这支越境骑兵。然而这时李成梁已经彻底习惯了草原作战,并对后套草原的地形地貌也了若指掌,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用兵灵活、随机应变、避实就虚、出其不意,在运动中屡出重拳,闪击制胜,打得蒙古人晕头转向,苦不堪言……
这场春季攻势的高峰部分,出现在最后阶段。李成梁率领部下在六天中长驱直入,转战三百里,在避开了黄台吉和布彦台吉的正面防御后,连连攻破躲在乌拉特的五个部落。然后悄悄沿阴山东麓杀了个回马枪,直挑黄台吉的中军大营。
虽然在得知后方被袭的消息后,蒙古人派出大半人马回援,但仍有一万五千余骑留守,以遏李成梁的归路。
此役是双方真正的血与火的较量,生与死的拼杀。李成梁率领不到五千骑兵,来回奔袭近千里,与以逸待劳的黄台吉、布彦台吉主力接战,这是一场真正的正面战、攻坚战。此战李成梁部毫无取巧之机,相反以少打多、以疲打逸,战斗打得异常残酷。
但李成梁顶住了对手的凶猛气焰,身先士卒,血战到底,带领全军前赴后继、奋勇拼杀,竟然直捣蒙古中军,杀得两个台吉不得不仓惶后撤。见到主帅撤退,蒙军乱了套,明军趁势掩杀一气,扬长而去,蒙军竟然不敢追击。
此役,明军以四千五对一万五,杀敌三千,自损不到一千……
三月中旬,李成梁带着疲惫且损失过大的部下回到了套内,受到最隆重的欢迎……
从二月底过河,到三月中旬回到套内,短短不到一月的时间,明军七战七捷,斩首近六千级,捣毁蒙古人营地十七个,抢夺烧毁的物资更是不计其数……让其他明军将领难以置信的是,李成梁的部队,竟然不需要后方辎重补给,完全因粮于敌,打到哪里就吃到哪里。攻下了蒙古人的营地,缴获的粮食就地补充,吃不了的就全销毁,消耗他们宝贵的粮食储备。
最为可贵的是,经此一役,明军骑兵再也不怕远离后方,在草原上与蒙古人决战了,哪怕是以少打多,他们也有信心凭着手中的三眼铳,杀出一条血路来。
汉民族多年不见的血性和勇武,在这个春日的草原上,又重现天日了。
---------------------------分割---------------------------
继续写,不知道还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