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书籍中他知道了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邵飘萍投身新闻救国事业的故事,知道了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后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沙岩对邵飘萍牺牲后冯玉祥赞扬“飘萍一支笔,胜过十万军”这句话感触非常深。
每到这时,他就会想起自己当年在战场上,两次冒着敌人的炮火将电台天线架设成功的壮举,甚至会赞赏自己置生死于肚外的举动“胜过十万军”。
沙岩是个工作狂,每天从早上来到报社后就不愿意离开,他又是学习外报又是给大家策划新闻选题,又是安排采访又要修改稿件,对这种节奏紧张明快的工作,他不但从不叫累反而非常享受。
他家离报社只有两站路,他每天都会待到很晚才肯离开报社。他从来不坐出租车和公交车也不骑自行车,每天晚上下班后,他都喜欢在微弱的路灯里,沿着路边的行道树下步行回家。
从他家到报社,从报社再到他家,这段路他已经走了8年多时间,沿途的一草一木,一树一石,他都非常熟悉。每天展开报纸的时候,他的思想和眼光就在全国,博大而深远,可是,当他放下报纸锁上办公室的门离开报社以后,他的世界就变得单调而寂寞,单调得只剩下脚下这段路,寂寞得只有他和他的影子。
在报社办公室里等了一整天,晚上披着朦胧的月光,迎着冷冷的风朝家里走去时,他的世界也才能真正地安静下了来。对于家,他从来没有像报社那样的渴望过,已经34岁了,家对他来说依旧还很遥远。也许是入伍多年生活早已经变得程式化了,在他对工作表现出亢奋的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追求女孩的兴致却越来越平淡。
有时别人在背地里说沙岩这辈子要娶的不是女人而是新闻,他是一个为新闻而生的人。
在沙岩的安排下,张琰、柳龙、陈国平、高翔兵分四路,一连几天对紫华多条线路的首末班公交车的发车情况和服务态度进行暗访,《紫华生活报》物资匮乏,为了能让采访留下证据,沙岩跟报社请示后将各部门的采访机全部借了过来。
张琰和柳龙、陈国平、高翔都是新入职不久的记者,他们人手一个采访机,一上车就全程录音,故意主动与公交车司机搭讪,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从对话中直接或间接地确定发车时间,以及行驶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并将一个个证据链完善起来。
已经进入了数九天气,紫华早晚温差特别大,最冷的时候气温降到了零下10度。一连几天的暗访让张琰患上了重感冒,这天晚上是暗访的最后一个环节了,他要暗访的是5路公交车。这不仅是紫华贯穿南北最长的公交线路,而且也是所有线索中投诉最多的一条公交线路。
紫华还沉浸在清晨的寂静和凄冷中时,张琰已经迎着湿气和寒风奔走在了体验早班车的路上,回到租住的房间时,他的感冒越发严重,先是鼻子齉齉的,接着就头疼发烧,清鼻直流。这会,他吃了一片药坐在桌子旁,打开录音笔回听着这几天的采访录音,正在整理着一个个文字。
记者就像被捕鱼的鸬鹚,捕到鱼后就得强行吐出。这组报道的交稿时间就要到了,等晚上暗访完最后一趟末班车他就要赶稿子了,报社知道这个涉及民生的选题后非常重视,计划将这组稿件分别刊发在头版并转至后版,后版是一个通版。新闻行业里的人都知道,通版就是指,报纸同一个版面上两个相邻的版形成的版,一般都用于报道重大事件和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