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发生时,邵晓瑜没有到场。
虽然在历史上,这一役是奠定了三国的基础,可于邵晓瑜而言,这场战却没半点油水可捞。
加入曹操这?
拜托,在历史的车轮下,曹军此役是必败无疑,就算她所领军的可以大杀四方,也无法转变曹军颓丧之事。
而且,这一战可是经典的已少胜多之役,她那个刷功勋、战魂的目的,在加入这头完全不可能有办法达成啊!
至于,加入孙、刘这方嘛?
一开始,邵晓瑜是对这事有些心动的,可是想到刘备这的草庐居士、孙权这个周都督,她终究还是打了退堂鼓。
这事,可跟她加盟袁谭那边不同。
在古代,各地势力主在任用谋士之时,大多都会非常慎重。
她之所以在驻守黎阳之时会那么轻松,除了因为她在加盟时,就用了大量资源换取了信任外,最重要的是那封‘袁绍遗诏’。
可以说,袁谭那个争位失败的背景,才是她加盟成功的最终关键。
而如今,刘备、孙权这?
先说刘备好了,如今的刘备除了在诸葛先生的提议下顺利入主荆州外,更是有了秦王朝的支持──在这个背景下,她个来路不明、出身不降的谋士要加盟?别的不说,光是诸葛亮那关,她就过不去!
而孙权这边的周瑜……别忘了,小乔出嫁时,她可是有出现过的啊!
马甲这玩意,她可是没打算随便丢弃的。
在新身分无法取信人、旧身分要保密的情况下,临时加盟不是她想不想、而是办不办得到!
退一万步来说,孙、刘这个联盟如此脆弱,甚至火烧赤壁后的追击曹军之时,还发生了几次龃龉……无法取得绝对话语权的将领,当来有何用?若打到一半被盟军放冷箭,那她绝对会暴走。
总之,种种考虑后,邵晓瑜决定不淌这个混水,直接在皖城安享晚年……咳,虽然这样说有点晦气,可是她是真的已经在认真考虑,是否要退出副本了。
虽然有着思维差,可副本时间经过了25年的同时,幻想内也已经走了150天啊!
5个月的时间过去,深渊、海域以及中央战场究竟成了何种状况,谁又能保证?
当然,以燃烧的雪一直没通知这点来看,应该是没什么大事发生啦……
不过,既然她在副本内已经赚的盆满钵满,见好就收什么的,也不是件坏事嘛!
赤壁之火,在历史车轮的转动下,依旧是开始焚烧起来了。
收到孙权刘备连手消息的曹操,心中兴奋的情绪是远比恐惧还多上不少。
本来他还怕,打了一家另外一家会闻风而动,没想到现在倒好,走上一块去了!
两个大型麻烦一次解决,不正是好事吗?
当然,从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还是有必要的。
不知道是不是历史车轮不可逆的关系,反正在曹操招来诸多谋士,商讨了该如何应对孙权的江东数十万精锐水师后,他还是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了连环船,并且将船只停靠在乌林这一计。
想当然啦,精通水战的东吴众将发觉了这情况,岂会不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呢?
由黄盖诈降所引起的一把火,除了焚尽了曹军的诸多船之外,亦焚尽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
在兵败赤壁之时,曹操忍不住想起了,当初奉孝临终之际跟他说的话。
“早在我读完邵将军离去之时所留那封信时,我便已知道我时日无多……咳咳。”
尽管郭嘉已经虚弱的躺在床上,可他还是用尽全力,艰难的望向自家主公。
有些话,他必须要说清楚,否则、以后就再也没机会说了!
““如今北伐大业,仍余并、凉二州尚未归顺,若有可能,招安陈峰、许之大将军职,则可一举评定二州……而丞相若要南进,务必小心南方气候,我军多由北地将士组成,习惯气候干爽,南进之时恐会有水土不服之虞,袁绍之事、莫可忘之……另,虽孙权无其兄之猛,可江东水军仍不容小觑,若要进伐,使计引刘表、刘璋优先出手耗其实力,之后再徐徐图之,万不可贸然大军压进……””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知道这次自己还是太过躁进的曹操,大败于赤壁之后,忽然有感而发的道。
这里,有两件事得先稍微解释一下。
首先,于官渡一战曹营混完分时,邵晓瑜留给郭嘉的信里,写的是什么。
‘若汝离此局,则命可保’这九个字,是邵晓瑜在系统限制下,能透露出最多信息的字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他愿意退出天下间这纷乱不断的战局,那她可以保上他一保、与上天争命。
她相信,以郭嘉那博学多闻的才智,系统已安排在副本内的‘夺命术’,他绝对会有所耳闻。
可惜,于郭嘉郭奉孝来说,辅佐明君远比自己的小命重要。
因此,在天命一到时,他除了将该交代的事情交代完外,丝毫没有前往皖城寻找邵晓瑜的意思。
而收到郭嘉死讯的当下,邵晓瑜内心是非常扼腕的……
本来她这段期间在皖城没有外出,除了休息外,也多少是有着等郭奉孝前来之意,可惜跟孙策不同,人家盼的是大国、而非小家。
或者说,她没有孙策幸运,遇到一位让他舍得天下的女子。
而郭嘉执意如此,她也莫可奈何──就算她再能,她也不能随意干涉别人的生死啊!
第二件事,就是当初曹操策反的提议。
在曹操大军突破邵晓于布下的重重陷阱,成功来到黎阳城外时,郭嘉其实是有成功见到‘赵尹’的。
然而,谈话过程中的试探都还没走到一半,他就已经知道这位赵先生不可能为曹操所用。
郭嘉清楚,虽然在大多时候,自家主公都不会吝于礼贤下士、且愿倾听各家之言,可是当某些重大事项需要抉择时,曹操大多时候对会固执己见。
不幸的是,就他了解,这位赵尹应该也是这么的一个孤狼性格……
或许在一开始,为了同一志业的两人会愿意和平共处、连袂出击,可是到了讨论治国之策时,双方绝对会意见相左。
从赵尹在袁谭这的种种作战风格来看,不难看出这是一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智者;而以曹操在司州内的安排来说,他却是位认为‘万事皆应以法为准,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统治者。
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来譬喻,赵尹就是个儒学崇拜者,曹操就是法学拥护者。
不用说也知道,这二人是绝对不可能和平共处的,甚至因此决裂、再起烽火也不无可能。
明白这点的郭嘉,除了失望而归外,又能如何呢?